登录/注册 搜索

端午回家┃感受祖辈给我们的“仪式感”

发布时间:Jun 12, 2021 | 作者:赵晓阳


许久不回家,趁着端午,回了趟老家王金庄。走在街里,路边的邻居问起,小女的回来了,今天还走不了?母亲在一旁答应道,不走了,住一天!

微信图片_20210624085307.jpg

走在村里,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艾草。每逢端午节,老人早早去地里割好了艾草,给家里孩子各户门前挂上,辟邪祛毒,去除晦气。

一口油汪酥脆的乡愁

想起小时候,一到端午,最开心的事就是缠着奶奶给我炸“茭叶儿、油糕”吃了。


“茭叶儿”的做法比较简单,吃起来很劲道。面发好,擀的稍厚一些,用刀切成菱形形状。柴火烧锅,将切好的茭叶儿轻轻放进锅中油炸,不一会儿便能闻到面食的香味飘起。蓬松酥软,落油炸至浅黄浮起,便可捞起。贪吃的小孩等不及晾凉,偷偷抓起一个就放进嘴里,收获一口的油汪酥脆,烫得直哈气也不停手。

微信图片_20210624085338.jpg


炸好的茭叶儿外壳是脆的,里面稍绵软,咬上一口,油汪酥脆,吃得人停不下来。茭叶儿还有团圆富贵的寓意呢。

一口茭叶儿下肚,香酥可口,酥酥脆脆,飘满了节日的味道,家的滋味,就又明白了几分。这节,也就到了。

微信图片_20210624085343.jpg


一针一线的爱意


收拾停当,带着孩子来老姥姥家,母亲说,老姥姥早给孩子缝好了“包子”,只等我带孩子回家。

农历的五月,在民俗里被称为“五毒月”。老人们应着端午节这个节气,给家里的小孩子,特别是病灾多的孩子,戴个“包子”在脖子上。包子的内囊里放了药,可以除异味、除病、防病。这也是老人们对子孙的祝福,希望他们能平安健康、顺利地长大。就连村里的毛驴,也要挂上这驱邪避灾的“包子”。


几块碎布缝制,串些好看的珠子,缀上穗子,内囊里装些长株、黄豆、草圪节、大蒜等,用花花线串好。缝制好的“包子”用手帕小心翼翼包好,待小孙儿来了给娃娃戴上,寓意“保子”。

再从针线筐里挑出五色线,搓捻成花花线,缠绕于孩童手臂,祈求辟邪去灾,祛病延年。

总也不忘给我也系上这花花线,我说,我都当了妈妈的人了,大人了,不用系了!老姥姥说,嗐!多大也是孩子啊!

微信图片_20210624085425.jpg

      一段儿时的记忆

中午,出来买醋的空儿,看见两个小娃娃偷偷溜出来摘桑葚吃,一个放哨,一个上树。


胜利的果实些许酸溜儿。现在每天因为午睡的问题吵嚷孩子,回想一下,自己当初不也是那个中午不爱睡觉,趁着大人睡熟,溜出来贪玩的小孩子吗?

微信图片_20210624085452.jpg

走在这老石板街上,迅速将记忆拉回童年。

这是我儿时的“游乐场”,午饭过后,和伙伴溜出家门,在这里集结,自在又快乐。摘石榴花,够野杏儿吃,酸到挤眼睛,彼此哈哈大笑。


回家的一天总是匆忙,看看老人,转转老街,跟街坊邻居闲站片刻,熟悉又悠闲。

每次回家最深的感受,就是又做回了孩子,贪享老人的宠爱。炸茭叶儿、戴“包子”、系花花线,这些在我们儿时,祖辈给我们的仪式感,如今又延续到了我们的孩子身上。

微信图片_20210624085541.jpg


祈福吉祥,祈盼康健,永远是老人们对家庭和子孙最大的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