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乐镇探访南漫驼村!每次新发现!有一个叫南漫驼的古老小山村
发布时间:Feb 9, 2022 | 作者:
位于太行东麓的涉县更乐镇,有一个叫南漫驼的古老小山村。村口,矗立着千古文人心目中的乡关;山顶,隐藏着千年岁月无法湮灭的悬崖兵寨;门楼,悬挂着55位科举子弟合伙赠送的金匾;石巷,掩隐着山碾一体的“高吨位”石碾……
县电视台记者和我一行六人,先后五次结伴前往南漫驼探秘,每次都有新发现,令人震撼。
(一)
驱车穿越一条长长的遂道,像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。曲里拐弯穿过的被称为“十里画廊”的张家庄,有一个骆驼形的山峰出现,南漫驼村,就依山就势呈“V”字形挤在山隔廊里。卡在村口的是一座酷似城门楼的建筑,把一个小山村,封闭成了一座立体城堡。千形万象的群山,就是这座城堡的底座,也是背景……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朴入眼帘。
起初,我感觉这个“城门楼”应该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座保存完好的“关口”,走近才发现它名显分上下两部分:上半部分是飞檐斗拱石墙木柱的“三教堂”;下半部是条石垒筑一个弧形券洞。石券两拱顶中间石刻“昌遐”、“岫拱”四字,与石楼,石阁,石券,石壁,组成了一座“天安门城楼”。是进村出村的唯一通道。
村里人称此这里为“券上”。与众不同的是,此券洞建在45度的山坡上,券底上坡,券顶平整,把两座山“锁”在了一起,把两座山坡上的村落“链”成了一体。形成了立体的一座“布达拉宫”。
如果此关建在“漫道”上,那它肯定是“雄关”无疑,但“围绕”着它,形成了一个村庄,那这样的关,肯定就是乡关了。乡关何处?无论是唐朝诗人崔颢,还是当代大儒余秋雨,他们心中都有一处不离不弃“乡关”,但乡关的实体何在?我终于见到了千古文人望眼欲穿的乡关!
先有券,后立村。这里曾是接通秦晋的运粮驮道古关口,元朝年间有人凿山置地,才形成了村落;据券上阁楼墙壁镶嵌的石碑所载:五十年代,村里有个叫张五女的工匠,曾经把券上的阁楼用麻绳木杠“悬吊”到空中,很“逆天”地让空中楼阁成为真实的存在了一月多的时间。然后,趁机维修做为阁楼根基的石券,奋战月余,把提前制作好的“勾头石”,把石券口牢牢勾住,修好券前口,使这道本来已经很神秘的“乡关”又一次包裹上了一层传奇色彩。
(二)
“先有漫驼,后有庄上”,可我查《涉县地名志》,只说南漫驼原称“南蛮驼”,始建年代无考;又查明嘉靖、清顺治、康熙年间的志书,涉县无论是93村时期,还是95村时期,南漫驼村都是不存在的。南漫驼村的始建年代,只能定位在康熙之后嘉庆之前,距今最多也就200多年的历史,但传说中没有南漫驼古老的庄上村(指张家庄),在涉县93村时期(清顺治)就出现了,王金庄是在95村时期(清康熙)才出现的。前三次进村,我一直被这些疑问所困。难道说“先有漫驼,后有庄上”是误传?第四次进村,我们终于发现了南漫驼村的山神庙《题香亭记》,这个六棱的香亭石柱上明确有:“洪武以来遗地留名,此山名曰南漫驼。隶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图谷贾二岗(涉县南岗村的别称)。……先在隅北……盖山神庙一座……;后于隆庆三年……。今万历五年……”大段文字。
这些文字透露的信息有二:1、南漫驼在明万历五年属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谷图”,本人认为所谓的谷图,就是“胡同”,亦作“衚衕”(hú dòng ),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,就按照自己的习惯,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“浩特”,后演化为“胡同”。至少说明元朝时期的南漫驼是隶属于南岗村的一个“胡同”,还不是建制村。2、南漫驼的山神庙是在明朝隆庆三年(公元1569年"隆庆新政"时期)重建的,重建与创建之间还有百年历史。
这一下,解开了我们的纠结。证明了南漫驼已经拥有近7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。这些文字明确记载南漫驼村在独立成村之前,有很长的“史前”历史:它是南岗村一户人家开辟的,从明朝洪武年间以来,一直存在,但不是一个独立的村,附属南岗村,是南岗村的一部分,这种情况,一直延续到清嘉庆之后,南漫驼村也不隶属更乐约所,而是归南岗约所。这是涉县除偏城地区之外的又一处“插花”或“飞地”。这种现象就像今天的天铁冶金集团公司,在涉县的地皮上存在着,却隶属天津一样。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特殊现象。
(三)
自古华山一条路,南蛮驼村的“寨崖”也是独路一条。在该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上山探古寨,好多地方需要手脚并用,才能攀上。石头寨墙像万里长城一样,呈东西走向蜿蜒在两层山脊上,寨门就横在其中。这门不像城门一样有门洞和厚重的木门,而是用毛石头“干垒”的一个普通的门洞,就像庄户人家的便门。垒砌所用的石头虽然有大有小,但门壁石墙所有能看到的墙面,都垒得齐齐整整。
村支书说:“寨崖”也叫“虎头崖”,两边山峰直竖如虎耳,中间凹处是虎头,微秒微稍十分逼真。整个寨子,三面是数十丈高的悬崖陡壁,一面是山脊上丈把高的石头寨墙和寨门,形成了一个全封闭的环境,方圆有一里吧?是个理想的“独立王国”。站在独立王国中的“虎头”和“虎耳”上,感觉置身太行的十万大山中心,俯视周围何家象山、大洼孔子峰,南蛮驼村的金斗山,尽在眼底,无端会生出许多豪壮来。
值得惊奇的是,“虎头”和两“虎耳”上,遍布毛石垒成的“营房”三十多处,这就是山寨里的“兵营”吧?这些“营房”的墙壁和屋顶全是石头垒砌,比寨墙薄了许多,却也一样全都是“两面光”的。我专门从屋里隔墙向外照了几照,相当于现在墙壁厚的石墙,竟然密不透风。可以看出古人垒石墙的高超工艺。我觉得称这些为“石卧铺”更为适当些。
这里倒底是古老的兵营哨所,还是匪寨,或者说是村里百姓当初的避难所?村支书只说,村里有人在前几年,在这里捡到过铜箭头,他也不知道这个寨子的来历。我们也无法考证,只能信马由缰地推测。
当我们流恋忘返想起要原路下山之时,村支书却说不走回头路了,要带我们通过“秘道”下山。莫非这是威虎山,还有一条通往山下的洞府?可村支书却无路找路,带我们像攀岩一样攀上了南“虎耳”,又急转直下,顺着一条看不到路的小路,绕到了山下。村支书说:“这个山寨绝路一条,完全不怕有人能攻到山顶。就算有神兵天降,攻克了寨子,寨子里的所有人,还可能通过这个密道,神秘消失。”这就是这座古寨的神奇,不服不行!
(四)
第五次到南漫驼村采访,得知村民张同生家的大门门楣上,曾经挂过一块光绪年间的匾额,蓝底金字,上书“彤管书贞”。我们寻找到时,这块匾已经被珍藏到了小阁楼上。
张同生今年已82岁高龄,祖上曾中过武举。他说,这块匾额是他老奶奶的,他的老奶奶被村里人称为“女善人”。根据匾上的字迹和村里人介绍,我们得知“女善人”姓张,识字有文化,持家有方,育有四子,年轻丧夫,未曾改嫁,养骡马多头,做“驮脚”生意,家业兴旺。据传,她家有两匹马,通人性,涉水时水淹驮底,仍然敢涉,远近闻名;而且,她家的赶驮人也特别能吃苦,山间小道太窄时,自己用膝盖顶上木板,让马驮走过。三乡五里的村民都以用此马为荣。县衙也常征张氏的这两匹马,供县太爷远行公务。当地举人、贡生等学子,常租用上京赶考。曾多次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。张氏行善积德,遇到穷书生,不仅免了脚钱,还有现金支助。
在“女善人”七十寿诞时,有当时县内外的五位官员、20位贡生、18位监生、12位增生案元等,共五十五人联名给老太太赠匾祝寿。曰:恭贺大淑德张氏七旬荣寿之喜;正文四个烫金大字:彤管书贞。落款:光绪三十四年菊月吉日穀旦,乡眷仝立。
耐人寻味的是,光绪三十二年皇太后老佛爷慈禧宣布废除科举。两年后,在涉县更乐的这个角落,五十多位科举制度的“关门弟子”们,却在这里风光大聚会,为一位老太太祝寿。这彰显得是这位老太太的不凡,更是南漫驼这个小山村的不凡。
(五)
南漫驼村,总面积4625亩,现有520口人。距县政府所在地17公里,距更乐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。明、清两代的建筑,占全村建筑三分之一以上的保存相对完好。有位作家曾经写过南漫驼村:“站在村中那条主街道上,从不同角度观察各家各户的院落,都是一个完美的山水画。……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每道街巷、每个院落的洁静,让人对这个村顿感亲切。”而我们站在寨崖上置身在一个被称为“单筒望远镜”的山洞中看南漫驼村,小村的院落全都嫁接在悬崖峰顶上,一家一崖,一户一峰,峭壁嫁接峰崖,石堰续高悬壁,院搭院,院叠院,房搭房,房赶房,参差错落,构成的是一座原始的石头堡垒。如群峰林立,分两部分布满整个山谷。
村中的主街道是一道陡坡,沉在山沟的最底部,南头连接陡贡村,北头就从那个石券的拱洞穿过,连接乡村公路“下江线”。西达张家庄通华北第一大村更乐;东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洼和古台、关防;东北是江家庄和与西顶娲皇宫齐名的东顶青阳山。村里上世纪40年代人口数量才增为140口人,可以想象,在洪武年间这里只有肖、汪两姓人家时,应该是个什么状况。若再推算,在宋元时期,这里恐怕也就只有一条古道了吧。因为有了这条道,就有了这座关,有了村里以驮运为生且闻名的人家,创造了太行山一处皱折里的神奇……
(六)
乡关外,古道旁,有一处被称为“湾地”的地方,有一口深八丈多的人工凿石泉水井,有辘辘提水时麻绳在岩石井口上磨出的几厘米深的沟,这些沟,比碑文更深刻地书写着南漫驼的古老与非凡。
南漫驼的办灯山,烤灯山火,很有原始味道,是极其独特的一项活动。每年正月,由灯山社,元宵节搭建灯山棚,展示各家的灯、灯谜、书画等。除敬天地外,村里各家各户的当家人,都要自带“硬柴”和“生食”到指定地点集合,用各自带来的柴拢一堆大火,昼夜不灭,大家围拢烤火,取暖,谈笑风生,且把自带的“生食”烤熟,一边吃,一边海阔天空无话不谈,把一年来各自收集来的笑话、故事和奇闻轶事,通通烩成一锅。据说,灯山火烤熟的食物,包治百病,村里人深信不疑。当然,村里谁家街邻矛盾也一定要抖露抖露,体面人物再说合说合,互相原谅,就把矛盾解决了。从这个角度讲,这种集会,真有点西方议会性质。
另外, 南漫驼东坡居民街道隔廊内,至今保留有民国年间的一个大石碾,碾盘、碾磙由山体中的同一块青石凿成,碾盘和底座合二为一,直径3700多MM,高700MM,连碾磙算上保守点说也可达三吨重。再加上碾道和整个碾房,都跟大山一体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石碾”。
村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南漫驼村民发明过红著切片机;六十年代,村民就自发电照明,全村用上了电灯……2007年高考,南漫驼张佳丽成为涉县文科状元,总分在邯郸市排名第二……不再例举了,真的,我感觉南漫驼像它的村名一样神奇。
- 上一篇: 大洼||山沟沟里的年味儿
- 下一篇: 开局争先——井店镇召开重点工作安排会